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笑看人生)
文  章:802
评  论:804
访问量:360633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我的“一题之师” xxt推荐博文
分类:2019年秋教学随笔   2019-09-26 18:17
 

我的“一题之师”

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及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之后,给孩子们布置了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掌握。

原题“把一个长7厘米、宽7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改制长一个正方体框架。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第二天我从班级9列的学生中任意抽取了两列(共15位学生),进行检查反馈,学生做题的情况如下:

第一种情况:(7+7+4)×4

=18×4

=72(厘米)

第二种情况:(7+7+4)×4÷12

=18×4÷12

=72÷12

=6(厘米)

第三种情况:有少数学生空着没做。

错因分析

1.第一种解法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可能是没有认真读题,把问题求正方体的棱长误认为求的是长方体的棱长和,他们往往按惯性思维,见到长、宽、高就认为是求棱长和。

2.第二种解法是正确的,看来这些孩子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有认真读题审题,明白了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好的做题习惯,同时也折射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第三种情况要么是不会做,要么是偷懒没写作业。

介于以上这些情况,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给学生讲解一下,让学生理解此题及渗透了转换的思想也就是把长方体转换成了正方体,又体现了“量”的不变思想即长方体的棱长和=正方体的棱长和。因此,我就按照题目所表达的意思逐步给学生讲解(正常的结题思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我拿了一段绳子作演示,边操作边讲解,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计算,学生也给力,眼睛一直望着黑板老师的板书,说着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从学生的回答和表情上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此题的解题思路。讲完后,我以为自己讲的很清楚,学生听得也很明白,心中有一种满足感。下课后,有位小男孩走到讲台前对我说:“老师,这道题还有一种思路。”我先是一愣,还一种解法?我就服下身子听小男生给我讲,他说:“7厘米、7厘米、4厘米是长方体的棱长,要把这个长方体框架改制成正方体的框架,也就是求这三个数的平均数。(7+7+4)÷3=6(厘米)”听这个小男孩讲完,我心中豁然开朗,是呀,这种方法如此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正想着,忘记站着我面前的孩子,这位小男生接着又问:“老师,这样做对不对?”,我赶紧说:“对,对,这是你自己想的吗?”小男孩点点头。好一个善于动脑又聪明的孩子,我一定要好好表扬他。于是我对他说:“你真会思考,真聪明!你的这种想法我都没想出来,你是我的一题之师。在今后的学习中,你还要做我的二题之师、三题之师……咱俩儿共同学习,互相帮助,可以吗?小男孩很自豪地说:“好、好。”孩子很满足地跑开了。

孩子走后,我在想:自己从事小学数学教学20年了,这些知识的解读早已心中有数,往往按照以往经验和记忆去给学生讲解,没有过多的去思考,看来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这时我想起了韩校长评课时说的一句话“老师上课时,我们不是看你怎样讲的,而是看学生怎样学的,我们设计的活动要有深度要有价值、要敢于创新、不要总是沿用以前的方法,否则永远都不会进步。”韩校的这些话岂不是自己想法的体现吗?

我要感谢那位小男孩,是你思维改变了我的思维,是你的质疑改变了我的想法,是你的勤学给我提供了前进的动力,谢谢你——我的“一题之师。”

0
浏览(228)┆ 评论(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