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笑看人生)
文  章:802
评  论:804
访问量:360633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读《我不只是数学》有感 xxt推荐博文
分类:2019年春教学随笔   2019-05-21 17:16
 

读《我不只是数学》有感

华应龙老师著的《我不只是数学》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华老师的真实的课堂,描写了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书中共有11个非常详实的课例,今天我读了第一个教学课例“认识面积”。

读着华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这个课例的教学过程,让我眼前一亮,早就听说过华老师的数学课堂与众不同,读过之后才知道怎样的与众不同。华老师在数学课中注重人文教育,课堂上不仅仅引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还注重其他学科的渗透与整合。用华老师的话说,课堂上不是数学的部分,不仅不会干扰数学学习,反而会滋润、滋养数学学习,他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文化的“全人”。通过读华老师的课例,发现华老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真是如沐春风,像呼吸一样自然;华老师的学科渗透,教书育人的确做到了无缝衔接;华老师真正做到了不但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启迪了智慧,更重要的是他的言传身教滋润了生命。华老师不愧为是“基础教育的名家”。

从“我不只是数学”这本书中可以看出,这11个详实的课例都包含有为课前慎思、课中笃行及课后明辨三个环节,可见华老师对教学的认真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课前慎思”去发现相关内容的数学本质,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出现的普遍性困难和错误,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正因为这样的他的设计总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通过“课中笃行”让我们欣赏到华老师的教学机智和容错、化错的本领,通过“课后明辨”更让我们领悟到大师的大智慧,能真实地、大胆地将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让我们更好地领会到大师的高明之处。

从“认识面积”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华老师上课轻松自如的前提是课前下足了功夫,备课如此精准(备教材、备学生),寻找新知的生长点,读着华老师的教学过程,感觉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我们去阅读;丰厚的文学功底是华老师教书育人的根基,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华老师与生交流的常态。学生的思维像一只风筝,华老师就像风筝的绳子,不管孩子“飞”到哪里,华老师都能用手中的“线”把孩子引回来。引的过程是那么的娴熟、自然、无痕,从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文化底蕴和素养是多么的厚重。

华老师对我们平时纠结、难以下定论的知识给与了根治措施。比如:在“认识面积”时,华老师的设计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面的里面有什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面的里面长着许多东西,丰富多彩。

(课件出示:一个空白的长方形,一条一条黄线依次积累,最后铺,满再空白,再一块一块铺满垫子;再空白,再铺满餐盘;再空白,……)

课后,有一位老师问华老师:“您这样讲面积,有没有科学性上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线是没有粗心的。”

华老师是这样回答的:小学阶段的数学是不是可以浪漫一些?我认为:教学太严谨、太科学,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是人发展的浪漫期,如果我们在小学阶段就追求百分之百的精确,那是不是拔苗助长?“线没有粗细”大概在初中才知道的,不管在孩子的意识中是否有“线没粗细”这个理念,那积线成面的线无疑是有粗细的,将来他们再知道数学上研究的线是没有粗细的,这会有害处吗?通过华老师这个课例的诠释,我明白了小学阶段的数学不必要求过于严谨,一是孩子年龄较小,不会考虑那么全面,二是小学生学的知识较为简单,没不要太严谨、太科学,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正如华老师所说的那样“儿童的数学应该‘浪漫’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生长智慧的数学世界。

拜读过这个课例后,我在想:一个大师还如此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我们更应该如此,在这方面,华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以华老师为目标,一点一点地朝着目标奋进。

 

 

 

0
浏览(636)┆ 评论(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