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新梅
文  章:670
评  论:10713
访问量:581574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不妨抬高一厘米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书随 xxt推荐博文
分类:读书笔记   2018-08-01 15:10

叙事者团队里大家都在购买王维审老师的新书《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我也加入了购买之列。搜寻新书的同时,发现了王老师的另一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以前,看过王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很喜欢,所以便毫不犹豫地一下子买了2本。

先阅读的是《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一个原因是这本书比王老师的新书先到,另一个原因是这本书是王老师“觉者为师”系列图书的第二本,新书是第三本。第一本是《寻找不一样的教育》。第三个原因是最主要的,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便喜欢上了它。

319 ,我在qq空间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今天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把前两天学的也进行了强化练习。第二节课,孩子们在做练习册,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些题。孩子们练习册做完后,开始做黑板上的题。我也开始批改交上来的练习册。刚改一半,有的孩子黑板上的题已经做完让我改。我改过后正确的可以做晚上的家庭作业。家庭作业做完的可以看故事书。一节课,孩子们做了很多题。一节课,我批改完练习册又批改了很多孩子黑板上的题。下午测试了5道题,全班只有3个人有错,其余全对。 效果很好。但我不喜欢这样的教育,我不喜欢把孩子培养成做题机器。机械练习,反复强化,形成模式,除了应对考试外,还有什么?这样的教育学生喜欢吗?这样的教育有何意义?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好办法呢?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职业倦怠是说别人的,我工作起来永远是那么有激情,我没有职业倦怠。但现在,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家长、现在的学校、现在的环境让我……

2009年开始,我带领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学阅读活动。2016年暑假,工作调动,我来到了现在的一所农村小学。我心怀梦想,想带领新的学生和家长继续进行数学阅读活动。毕竟,数学阅读活动进行了好几年,我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管走到哪儿,我都不想丢弃,也不舍得丢弃。数学阅读好比我辛辛苦苦拉扯大的一个孩子,我怎忍心将他弃之荒野不闻不问?

现实是:农村学校的家长没有县直学校的家长配合的好,学生的见识也没有县直学校的学生见识得多,活动进行的勉勉强强……我开始怀疑、开始抱怨,我迷茫困惑、挣扎困顿,我不知所措、烦躁不安,我讨厌现在的我,我想走出困境,我需要力量,我在寻找这份力量。

或许,《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会帮助我。

打开书,王老师的自序部分就吸引了我。

王老师说: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长期的阅读,让我愚钝的教育实践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生长出了人性的味道,也让我有了这样一种情怀——无论所处的教育环境多么不如意,无论面对的教育现实多么令人焦虑,我都会坚决地深深地沉入到阅读中去,让作为教师的自己丰盈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的同时,也帮助学生丰盈起来、温润起来、强大起来。

这段话,我读一遍,再读一遍;低下头看一看,抬起头再想一想。

 200910月,我开通了校讯通博客,为了更好地记录、书写,便开始了近乎疯狂的阅读。我白天读,晚上也读;在学校里读,在家里也读;安静时读,喧闹时也读。学校图书室借阅本上,记录了我的借阅书籍;县城书店电脑屏幕上,刷下了我的阅读投入。《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新教育》、《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班主任对学生的激励与处罚》、《心平气和一年级》、《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一本接着一本,没有停歇。打开一本书,就似进入一个大果园,我就是那位快乐的采摘者,挎着一个大篮子,欣喜地看看这儿,欢快地摸摸那儿,幸福地收获着!

尽管,我对书情有独钟;尽管,每晚临睡前我都会抱着书进卧室,打算临睡前看会儿书。但实际是,我被一些烦心事困扰着,心绪无聊时,拿起手机,刷刷微信,看看短视频,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

523日,我在qq空间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浑浑噩噩,无力打破。美好计划,空中楼阁。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从内打破,需要一种力量。我的力量在哪呢?

王老师说:写作,就是那远处的钟声。教师写作,不是单纯的才情展示,不是写作技巧的简单炫耀,不是华丽语言的简单拼凑,而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梳理、提炼、反思、总结的过程。十几年来,我以教育随笔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教育生涯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写出了一段段真切的感受,给自己看似烦琐、单调、庸常的教育活动赋予了独特的体验和韵味。写作,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心态,开阔我们的视野,孕育我们的教育思想,还可以给我们一个隐形的准则,引领我们在自我修正中走过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走进理想的教育。

200910月,我开通了校讯通博客,开始疯狂阅读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乎痴狂的写作。一天一篇,两天一篇,把写作当做自己的好朋友。喜欢它,偏爱它,渴望每天都见到它,向它倾诉。说着说着,越说越多,随便一件小事都能引发我们的话题。《杂乱的开场白》、《令人怜爱的孩子》、《就地取材》、《假戏真做》、《为孩子找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我的饮料,别人喝了,你来赔》、《如果喜欢我,请别“靠近” 我》……一篇篇,一件件,恍若昨天,犹如眼前。

亲情需要维系。写作亦是如此。来到新的工作单位,课时明显增多,感觉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讲课方式不一样,批改作业形式不一样,辅导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用校长的话说就是,学习上的事不要指望家长,也指望不上家长,作业、辅导、转差都要在学校完成。一切的一切都特别不适应,再加上孩子上了初中,到了叛逆期,我着急、窝火,想发脾气。我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我常处于“黔驴技穷”状态,我对王小波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疏远了写作这个好朋友,隔了好长时间也不和它见面。我发现,我们再见面的时候,我竟不知道该对它说些什么了。

王老师说:在别无选择的时候,努力是最好的选择。你的努力才是可以改变未来的力量;努力没有那么悲壮,只不过需要坚持。持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踏踏实实地做好手里的每件小事,不拖沓不抱怨不推卸不偷懒,不过分渴望,不纠结于什么时候才能成功。这样的努力是有力量的,足以让整个人生洋溢出活力。

我渴望成长。

朱永新说:“同样的石头,背在肩上就是包袱,踩到脚下就成高度;同样的遭遇,有人哀怨,有人奋起,哀怨者得到包袱,奋起者成就高度。”同样是磨难,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成长的理由和力量,那么磨难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拐点和积淀。

幸好,我有一颗渴望成长的心。

这本书的第82页,王老师讲了一个故事:1992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多后,守墙卫兵受到审判。原因是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法庭上,卫兵的辩护律师称,这些卫兵是在执行命令,罪不在己。然而法官不这么认为,他说:“作为士兵,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也许,体制是个坚硬的东西,我们无法与体制对抗,也没有时间等待体制的完善,但我们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我们完全可以在体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关注学生的成长,深入教学的本质,走出自己的特色,不抱怨,向前行,用为师者的智慧、专业和勇气,抵挡那些纷沓而来的倾轧,为那些纯真的孩子赢得一个缓冲地带,让他们有可能触碰到教育的柔软。对于教师来说,这不仅是职业尊严,更是一种人性的良知。

不妨抬高一厘米!

 

2
浏览(3327)┆ 评论(2)┆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