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绝代芳华
文  章:5234
评  论:26015
访问量:1354788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肖川:与经典为友
分类:转载   2018-07-04 09:23
 

肖川:与经典为友 

 肖川 
   1        


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这所以都是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


道不远人.而大道理就更不难悟识到.所以,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


   2        


媚俗的重要表现就是赶时髦。现在人们动辄就用“根本变革”、“全新的理念”、“截然不同”来描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或举措。这多少都有些夸大其词、不切实际,甚至是耸人听闻。的确,社会在变,教育也在发展变化,但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教育内容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增减,但历史和文学却是教育两大永恒的支柱,这两大支柱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就已确立。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不管它多么的“新”。


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用意当然不在于我们立论行文“言必称尧舜”或“言必称希腊”,而在于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多一点历史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我们的理论界也就可以少一些表面的繁荣,而多一些智慧。我们的实践界,就可以少一些一哄而起的“培训班”、“研讨班”,而多一些扎扎实实的学习与钻研。因为这些古老的智慧不是疾风暴雨般地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它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的玩味,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   3        


既然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所谓“守经答变”,即坚守、守护那些永恒的真理,古老的智慧,不变的“伦常”,并以此对时代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给予回应。如果不能“守经”,“答变”也就缺乏了根基,“守经”是为了“答变”。


既然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那么,任何改革都不能急于求成。这些古老的智慧理解起来都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转化为千千万万教师的信念和行为。这可不是三天五天,甚至是一年半载就能奏效的,它需要经年累月涵养、尝试、摸索、积累和深化。


对于我们来说,意识到教育的道理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使我们的言说和宣称更加审慎,也更加合乎实际,无疑是大有帮助的。

   4        


现在人们普遍迷信所谓的“新”:“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技术”,于是对于“新”的言说充斥于我们生活的空间。我并不拒斥“新”,但问题是,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新”没有旧的根基,缺乏对历史的接续,所谓的“新”,恐怕只是障眼的烟云,而非货真价实的创新。这些年,泡沫学术、短命学科、虚假的理论、换汤不换药的改革见得多了,还是觉得“老”的厚实、可靠。


有人总是琢磨着如何打着改革的旗号,挂着创新的招牌,谋求一点话语霸权,进而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尽可能捞起更多的好处,而不是真正地探索真理和服膺真理。这倒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和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相比,教育学术领域中的经典实在太少。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好好地坐下来,以古典的心情,以从容的气度,打磨经典。这是“与经典为友”的另一层含义。


1
浏览(1186)┆ 评论(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