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绝代芳华
文  章:5234
评  论:26015
访问量:1354788
荣誉榜
推荐博文
《书包如何轻起来?》
分类:转载   2018-03-19 09:13
 
   “减负”是个老问题,是教育的顽疾、痼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是因为其成因复杂。而越是复杂,就越需要仔细分析,牵住“牛鼻子”。——朱永新两会手记|春天的约会(十二)(全文附后)(《新学期,新起点——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教育部长陈宝生谈“减负”:

        减负问题,这一次两会并且各方面的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不仅是热词,还是长期以来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焦点。这些年我们已经迈出了重大的步伐,取得一定效果。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个人心里边都有一本账,都知道总体上负担为什么没减下来,都知道孩子的负担是谁加上的。


        这里我要说想清楚一些概念,一个是什么叫负担?我们讲的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生存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负担,我们把它叫做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我们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必须付出的努力。


        这一点我觉得在这我们应当把它区分一下,不然谁都讲负担,但是很多人讲的负担又不是同一个负担,我们要减的是这个负担。


        所以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这样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减负工作。我想减负这个事,不光是一个是教育战线的事,是我们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


        第一个方面,首先是从学校减。这些年我们对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做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个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偏颇在哪里呢?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


        所以这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这是一个渠道。


        ......


学科质量还名列前茅,这所小学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王莹

来源|人民日报


        不留作业和提高成绩是否矛盾?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用34年实践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向着幸福完整的方向》)


        当众多家长奔跑在课外辅导班、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焦虑时,这所小学三任校长坚持34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实施愉快教育改革试验,学生在兴趣引领下高效融入学习,在愉快教育理念下减负提质。


1、

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


“只有教不明白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孩子。知识点就那么多,用不着留作业反复练习。”老校长张秀金说。


        铁路五小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源于1984年。那时,学生负担很重,时任校长张秀金决定在全校推行减负,先搞了一个试点班。


        方法很简单:向课堂要实效,增加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六个纬度三重境界》)


        半年下来,试点班的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从此,全校一至六年级都不留家庭作业了。

        “高效课堂”是采访中老师们提到的高频词。


        “题海战术是一个误区,教师要把最精华的知识点浓缩到课堂上,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现任校长于莹说,教师要保证学生每一堂课、每一天、每一阶段所学的知识都能在课堂上全部吸收消化,这叫“三清”制度。

    

        为实现“三清”,在铁路五小,教师把大量精力用在备课、教学交流上,保障教学的高品质。


        五年级于淼老师来到铁路五小后,所有校领导集体听课,为她出谋划策,指导改进课堂教学,在2017“和平区好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她获高年级语文学科冠军。

    

        为提高学生高效学习的能力,学校每天下午开设一节15分钟微型训练课程。


        从低年级的限时书写、限时记忆,到高年级的思维导图整理交流微型课程设置,使学生记忆、倾听、概括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极大改善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年来,铁路五小历任三任校长,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


        对于现任校长于莹来说,坚持不留家庭作业所要承受的压力,这些年来只增不减:


        虽然取消了小升初,但升学压力前移,家长对孩子期待更高,各类考试难度也不断提高,不留作业这一招还能否好用?


        “只要教育理念正确,有决心坚持,‘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得以实现,就不需要家庭作业。”


        从参加工作起就在铁路五小、从教26年的于莹探索“学生即未来”的教育主张,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儿童提供适切教育作为核心理念,制定了学校的教育策略和行动方略。(《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 ——习惯养成》)

        如今,铁路五小3个校区已有67个教学?0余名学生,仍然坚持全部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2、

        学生放学之后做什么?


        课后不留书面作业,学生回家后做什么?学校就完全不管了吗?


        放学后,铁路五小二年级学生史殿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又一次投入到自己最喜爱的冰球训练场上。


        他已练习冰球近一年,并在辽宁省冰球联赛上有过精彩表现。


        两个小时的训练结束后,回到家里他首先打开电视,不是为了看动画片,而是收看整点新闻,临睡前,又看了一会儿班主任推荐的课外书《神奇的校车》。

   

        在铁路五小,没有统一的书面作业,但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放学之后的生活:读小说、做手工、练书法、跳街舞……

    

        据介绍,为丰富学生课外活动,铁路五小推荐“有字书”和“无字书”。“


        有字书”即传统书籍,通过定期推荐书籍,开设每周一小时阅读课,每月一次读书交流,每学期一次读书节等,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能力和品质。“(《如何激活孩子大脑?——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三个方法是运动、游戏、阅读》)


        无字书”即新闻,通过引导学生每日阅读报纸、听广播、关注网络新闻等,并在每天晨读时进行学生自主“播”“评”“辩”新闻。


        学校开设了智能机器人、奥尔夫音乐、数字美术等20门必修课,成立了科技、艺术、健身、读书社、英语俱乐部等60多个选修社团,帮助孩子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研发卓越课程,创造卓越人生——班本课程的价值、定位与开发》)


        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在校和课后生活,不让他们在“书山题海”中淹没。


        3、

        愉快教育让学生享用不尽


        铁路五小四年级家长“天天爸爸”在2016年写给全体一年级新生家长的开学寄语里说:


        “学校的办学特点是不留作业、读书、播新闻,用好了这些特点,孩子的知识面和学习效率都会变得不一般。”

   

        四年级学生李嘉熙原本学习成绩普通,有时会出现课堂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情况。


        加入学校创客空间社团一年来,他成为学习小组的核心成员和科技小明星。(《守望乡村里的一室梅花》)


        他带领小组成员共同研究的创新作品——“便携一站式手机伴侣”已入18年沈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学13年毕业生王洪亮现就读于辽宁省实验中学,在2016年中考曾以744分(满分760分)的成绩名列全市第三名。在铁路五小的学习经历让他受益匪浅。


        “高中的学习很紧张、很辛苦,每当遇到困难时,我总会想起小学的经历。


        那时候阅读的大量书籍,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每天早上看新闻播报,让我养成关注时事政治的习惯,对政治等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家庭教育三个关键——陪伴、阅读和习惯》)

        王洪亮说,“我印象最深的是机器人社团,培养了我动手、创新、空间思维等多方面能力。


        解答立体几何题有时都不用画图,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小学用乐高搭建的形体……


        铁五的教育包含了太多对成长有用的东西,等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才慢慢显露,让我享用不尽。”

    

        一路走来,疑虑和质疑声从未消失,但铁路五小初心不改,坚持探索愉快教育办学新举措。


        不断推出微课程、科创课程、研学实践课程等新课程体系,并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


        学生学科质量监测名列全区前茅,语文和英语学科成绩在全市试验区55所小学中名列第3名和第4名,近5年获省以上科技、艺术、体育等荣誉上百项。(《在乡村里的“中国小学”幸福穿越》)

    

        于莹校长表示:


        “身为基础教育人,我们将不断传承和发扬愉快教育减负提质的思想精髓,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变革条件下的全新领域。


        从学生学习力和学习习惯入手,着眼学生未来的无限可能,提升童年的生命质量。” (《如何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如何改掉一个坏的习惯?》)

 朱永新两会手记|春天的约会(十二)


         《书包如何轻起来?》
         “减负”是个老问题,是教育的顽疾、痼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是因为其成因复杂。而越是复杂,就越需要仔细分析,牵住“牛鼻子”。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供不应求,是重要原因。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不够均衡,父母让孩子“上好学”的强烈愿望与教育发展“不平衡”、“好学校”供给“不充分”的矛盾,使受教育的美好愿望,异化为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纷纷将孩子送到县城、大城市的学校中去,导致了大班额的发生。


        同时,社会上的用人观和分配制度也是重要原因。单位招聘有学历门槛,很多单位在招聘时明确要求博士生、硕士生,甚至限定学校的排名和档次;不同学历、不同背景的收入差距过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父母们的教育焦虑。


        从社会层面来看,公众的教育素养的相对缺乏,也是重要原因。什么是好的教育?是为了考取一个好的分数,上一所好的学校?还是为了让人的发展更完善、更幸福,更好地成为自己?


        当这些问题没有看清楚、想明白的时候,教育的过程就容易被异化,异化为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异化为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评价自己的孩子的盲从。很多恐慌其实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因此,提升整个社会,尤其是父母的“教育素养”,是当下最迫切的工作之一。


        当然,学校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很多学校依然将关注点放在分数上、作业上、搞训练上,校外的培训和补习机构又没有摆正自身定位,未能做到和学校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需要,也都成了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


        找到原因,就要对症施治,系统推进。一方面,要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方向去努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包括学校、校外辅导机构在内的多元教育主体定位清晰、相互补充、错位发展,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好的教育生态,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需求。


        每一位老师、每一位父母也都能在承认孩子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鼓励孩子将自身价值和潜能充分挖掘,做到“真正发现孩子”。


        随着整个社会教育素养的提升,随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随着新的教育生态和学校形态的出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减负”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将成为现实。

1
浏览(958)┆ 评论(0)┆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