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笑看人生)
文  章:802
评  论:804
访问量:360633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人生苦短——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xxt推荐博文
分类:2017春教学随笔   2017-02-28 21:57
 
                人生苦短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寒假里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著的《爱心与教育》中的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本章节是从此书的159---182页。

这部分内容李老师采用倒叙的方式记述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宁小燕在她刚满十六岁时用极端的方式——自杀来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十六岁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是花的年龄,是雨的季节,而宁小燕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这条不归路,并且走的那样自然、安详。她在遗书中写到:“我明天早晨要去远行,悄悄地、默默地、自由地。”从中不难看出宁小燕的这次自杀是经过周密安排的,而不是偶然的。我读到此处内心异常痛苦,难过的同时不免泛起屡屡疑惑,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品学兼优的十六岁女孩子出此下策呢?她遇到了人生中的哪些困惑与挫折呢?她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呢?……内心的隐隐触痛和忐忑不安促使我一口气把整章节读完,里面的故事情节尽收眼底。此时的我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凉气,摇了摇头很无奈地说声:“哎,她太可惜了。”

    宁小燕从小生活在干部家庭,父母很爱她,小学里的小燕学习很优秀,她活泼乐观、自信且富于思考,她是一朵“小红花”。刚入中学的小燕特别热爱文学艺术,有真诚的社会责任感并为自己能够生活在这创造未来的改革年代而自豪,她爱读书更爱思考,她在阅读中走向成熟,在思考中保持纯真。她这些独特的思考、敏锐的思想赢得老师一次次赞扬和鼓励。可是当老师教诲继续深入“思考”的时候,她与周围同学的心理差距却在迅速拉大,她感到知音难觅,她感到孤独——她是一位孤独的思考者。宁小燕有写日记的习惯,她在日记中写到:“我讨厌虚伪,厌恶假话和不敢说真话的人,我追求直和真;我讨厌走“后门”托关系;我想不通老师竟然如此不相信我,惩罚形式竟光明正大成了教育的手段;学校里沉闷的空气,冷漠的人际关系,过早萌发的爱芽……压得我这可天生动荡不安的心不能喘息,我不想读书;离开这个肮脏的人世间吧;我下了很久的决心,鼓起了最大的勇气,等待到了最失望、最无聊的时候,我该离开了,再见了,我亲爱的日记本!不会再有人来续写了……”小燕自杀前还写了两封遗书,一封是写给爸爸妈妈姐姐的,另一封是写给友人的。当我读到这两封遗书的内容及小燕自杀前夕的所作所为时,我内心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顺着脸颊直往下淌,一个年前的生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告别了人世,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悲痛和深思。

    宁小燕的生命之火本不该熄灭,而她的青春之弦崩断的原因谁该负责?谁是宁小燕的救世主?一个曾经很要强的女孩,到沉下去,弱下去,从而一蹶不振,生命的绿叶变得枯黄,这一切都是谁的过?宁小燕的离去给人们留下的是深深的悲痛与不安、惋惜与怜悯、惆怅与无奈,给人间留下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附:

针对这件悲剧,李镇西老师诠释了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

一、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

二、德育内容: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

三、德育教师:是“学生的保姆”、“班级警察”,还是“灵魂工程师”?

四、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

五、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

六、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

七、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

八、德育环境:是封闭,还是开放?

九、德育管理:是“人治”,还是“法制”?

十、德育评价:是片面测估,还是科学衡量?

 

2
浏览(2006)┆ 评论(3)┆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