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海之蓝
文  章:1349
评  论:10035
访问量:736186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您可能感兴趣的
点点集 & 2016.12.2让思维跳起来(二) xxt推荐博文
分类:二上随笔   2016-12-02 10:53
 

2016122日(星期五)

            让思维跳起来(二)

数学学习中,总有一些题目需要孩子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孩子的思考往往是形象的、表面的。因此遇到这样的题目时就需要我们进行精心的设计,用问题引领或者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孩子进行思考。

如:把一条24米长的绳子对折3次,每段长多少米?

在除法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往往会不假思索,看到题目就用除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会把任意的两个数相除,而不考虑题目中各个数的含义。像这道题目就是这样,孩子会不加思考的写出:24÷3=8(米)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情况,我进行了如下的引导与交流,效果不错。

先出示:把一条2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学生解答,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明确了:求每段的长度就要知道总长度和平均分了几段,总长度÷段数=每段的长度

接下来出示:把一条24米长的绳子对折3次,每段长多少米?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很多孩子毫不思索的写出24÷3=8(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进行评价,而是这样进行了引导:

“这两道题目都是用24÷3来解决的,看来这两道题目是一模一样的呀。”

“不是”,很多孩子大声说,并抢着说两道题目的不同。

我又问:“把绳子平均分成3段和把绳子对折3次有什么不同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交流,孩子不自觉的同桌相互交流起来。还有的孩子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我让学生到讲台上讲一讲自己的想法,结果是很多孩子知道两者的不同,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这时,我拿出准备好的绳子,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折给大家看。

在学生演示的时候,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看。还不住的点头说就是这样的。

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进行演示,边折边画出相应的图画来。

孩子们根据演示的过程,比较两次分法的不同,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至此,我没有让学生结束对这道题目的学习,而是又抛出了新的问题:想一想,如果把一根绳子对折四次,会把这根绳子平均分几份?对折5次呢?

利用手中的绳子对折之后,我把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对折次数          平均分的分数

    1                   2

    2                   4

    3                   8

    4                   16

    5                   32

观察上面的结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孩子们进行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虽然语言的描述不是很准确,可对其中的规律还是能够很好的理解。

经过上面的交流过程,孩子们不仅仅理解了应该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更多的是在操作、观察、思考、交流中学会了分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思维也进一步丰富起来。

数学学习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品质,经历困惑、思考、解惑之后的豁然开朗,收获思辨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

0
浏览(553)┆ 评论(1)┆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