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博腕儿是什么呢? 小溪流
文  章:194
评  论:1501
访问量:121683
荣誉榜
推荐博文
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
分类:我的文章   2010-08-04 11:42
 

               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

题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到这样的学生:作业总是不按时完成,书写潦草,行为习惯不好。我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发现,这些孩子的情况有些相似,有的是跟着姥姥、姥爷;有的是在午托部;有的是寄养在亲戚家;有的虽然住在家里,但是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基本上自力更生。我认为孩子在学习上和认知上出现的问题,应该和父母的陪伴、监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最让我心痛的是,我感觉到这些孩子的内心很孤独的,他们特别需要呵护,仅仅靠在学校给与更多的关怀,会让孩子多一些快乐,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做父母的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

我们班有一个男孩子,刚接接触没多久,我就发现,他的作业书写很潦草,家庭作业总是写不完,让他家人来校一趟,妈妈来校,很无奈,说:这孩子我管不了,他不听我的话,等他爸爸出差回来再说。等了好多天他爸爸也没来,我觉得孩子的问题不能再等,给他爸爸打电话,他爸爸接到电话说:我在外地出差,去不了。我连续两次给孩子的爸爸打电话,都是出差,我希望孩子的爸爸出差回来来校一趟,他爸爸一直没有来。我很纳闷,这工作,真的比孩子还重要。问孩子,他说:自己也不清楚爸爸是干什么工作的,很忙,妈妈上班很忙,白天几乎不见妈妈的面。想想十岁的孩子照顾自己,也很了不起了,从此,对他多了一份关注和爱护。孩子在班里的人缘也不好,他的同桌来告状,不想和他做一起,他说话不太文明。我私下和这个孩子交谈:“你的同桌为什么不和你说话?”他真不知道为什么。

有一次,下午两节课后,我从办公室出来,准备进班布置作业,发现他一个人站在走廊里,依着栏杆,向远处眺望。我注视他一会儿,看到孩子一脸的落寞,不知在想什么,感觉,他是那么的孤独无助。我心里一阵酸楚,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独自承受那份孤独。

一次,孩子在学校发烧了,我给他家人打电话,他爸爸来接的孩子。我简单和他爸爸交流了一下,孩子的情况,希望给与孩子多一些关怀。

期末复习阶段,天也比较热,中午放学送孩子过马路,总是看到这位孩子的爸爸,骑着电动车在对面等孩子。我问孩子,爸爸来接你,恨开心吧,孩子一脸的灿烂是最好的回答。后来,我又了解到:孩子的爸爸辞职了,不在那个单位干了,这一段专职负责接送他上学。我也很高兴,难得他爸爸能有时间陪他。这孩子有了爸爸的接送,表现就不一样,作业认真了,我不断鼓励孩子,孩子也变得开朗了。期末考试真的出乎意料,他的语文突破了80分,英语进步了30多分,数学也提高了,期末我特地给他发了一个进步奖。由此,我感慨很多:父母的陪伴还真是创造了奇迹,孩子的潜力无可限量的,好孩子是陪伴出来的,一点都不假。 

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1935年在研究刚出生的小鹅欣慰发现,小鹅在刚出生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物体,并把它当成“母亲”。后来,洛伦兹又发现,如果在出生后的20小时内不让小鹅接触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二天后,无论是鹅妈妈还是洛伦兹,尽管再努力与小鹅接触,小鹅都不会跟随,即小鹅的认母行为丧失了。于是,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德反应叫做“印刻”现象。“印刻”现象发生的关键时期叫做“发展关键期”。

人类心理发展也有这样的关键期:指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如果家长们能领悟儿童成长中的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些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又能带孩子又能工作的方法自然就有了。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

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调遣孩子,每当成人利益与儿童利益发生冲突时,成人总是选择的是主动者,是强势一方;孩子总是选择的是被动方,是弱势方,所以做出牺牲和让步的总是孩子。你们可曾考虑到孩子不是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而是具有丰富丝线感情的人;你们哪里会想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落下怎样的心理创伤。

我们的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这正是我们的孩子需要的。

不要把孩子轻易推开,让老人带或放在午托部。要尽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有实际困难,应由家长来克服,不要在让孩子自己来扛。

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的边角废料来分配给孩子。不要对孩子的需求漫不经心,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这回事,不要让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了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如果由于客观原因,必须要和孩子经常分离,也一定想尽办法减轻和降低孩子在情感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让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其他扶养人建立感情,分别得日子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和孩子沟通,定期去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的失落感。

我想我写到这里,答案已经很明确了。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应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注:最后一部分的内容来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1
浏览(720)┆ 评论(9)┆  推荐 收藏 分享 举报
  相关博文正在加载中